纪录片《零零后》中,有一个叫一一的孩子,她总是一个人吃饭,一个人睡觉,一个人玩耍,独来独往。当有人问她:“为什么你老是一个人玩啊?”她说:“我就喜欢一个人玩儿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。” 可能是问的人多了,3岁的孩子说出了这样一个不属于自己年龄的回答。 面对这样一个性格内向、喜欢独处的孩子,幼儿园的院长大李老师表示担忧:如果一一一直这样下去,将来可能会面临生存问题。 除了老师的担忧,内向的孩子有时还要面对长辈的质疑和同辈的排斥: 长辈会说:“这孩子见了生人就跑,长大肯定没有出息。” 同学会说:“他太闷了,一点意思都没有,不跟他玩了。” …… 周遭人接二连三的“质疑”,让原本还很淡定爸爸妈妈们,也开始变得有些怀疑:性格内向的孩子真的会有那么多问题吗?要怎么帮助孩子呢? 今天,我们来讨论,该如何引导性格内向的孩子? 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中,外向的孩子将来会更加有前途,因为外向的性格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进行社交活动,能够让他们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。 然而,有研究表明,世界上70%以上的成功者性格都是内向的。国外的比如爱因斯坦、比尔盖茨、巴菲特、扎克伯格,国内的比如周星驰、姚明等,这些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人,都是性格内向的人。 这倒不是说性格外向的孩子比不上性格内向的孩子,功夫妈咪只是想让大家明白,内向、外向只是不同的性格,并没有好坏之分。我们只有摆正这个心态,才能更好地去面对那个内向的孩子。 不贴标签,无条件接纳孩子 性格内向的孩子,在学习生活中,往往会被人贴上“害羞”“胆小”“怯懦”等负面情绪的标签,有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撕掉这些标签,会逼迫孩子去与人交流。 但这些标签和逼迫不仅不会让一个内向的孩子变得外向,反而会让他们把自己包裹得更紧。 《内向性格的竞争力》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:如果一个内向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,因为自己的性格问题,使父母经常向别人表达歉意,或被父母有意或无意地纠正,那么他就会对自己的性格自卑。 面对一个内向的孩子,我们该做的不是去给他贴标签,也不是去逼迫他,而是要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性格。 大李老师在跟一一妈妈反映孩子性格偏内向的时候,一一的妈妈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焦虑。在她看来,一一这种喜欢独处的状态,是很正常的,她也没有试图让一一变得外向,而是完全接纳了孩子这样的性格。 正是在爸爸妈妈这样的保护之下,10年后的一一有了自己的朋友,对于自己能做什么,目标是什么,也都非常的笃定,完全没有大家口中“性格内向”的样子。 适当引导社交,培养孩子沟通能力 内向只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,不是错,不需要被纠正。但孩子由于内向产生的过分恐惧以及害怕失败的心态,需要成人帮助调整。在尊重孩子内向特性的基础上,适当引导社交,培养他的沟通能力,对他的成长是有好处的。 (1)做好充足心理准备 内向的孩子面对陌生的环境或者人的时候,会显得比较不知所措。如果家里来客人,或者要见陌生人,一定要先告诉孩子有几个人,并进行简单的描述。必要的时候家长可以用孩子的口吻向别人打招呼,让孩子学会一些简单的社交礼仪。有了充足的心理准备,孩子才不会过于焦虑。 (2)给孩子创造积极的环境效应 正所谓“近朱者赤、近墨者黑”,如果你的孩子性格内向,比较害羞,那就让他多跟小区或者学校里一些比较活泼、比较大胆的孩子交往吧。这样可以给孩子一个比较积极的环境效应,长期受到这种积极心理的影响,孩子也会变得开朗许多。 (3)邀请其他孩子来家里玩 对于内向的孩子来说,家是他们最为熟悉也最有安全感的地方,也只有在这里他们才愿意去进行社交。 可以跟孩子商量一下,偶尔邀请一两小区或者幼儿园的个小朋友来家里玩(不要太多,要不然孩子可能应付不来),让孩子以主人的身份招待他们。当然,事先还是要跟孩子彩排一下,和他一起准备好食物、玩具等,孩子会更从容一些。 告诉老师,他是一个内向的孩子 内向的孩子入学的时候,会出现更多的不适应,渐渐的也会变成老师口中的“问题孩子”。 “都一个多月了,其他孩子都已经适应了,就他一直没适应。” “孩子整天脱离集体活动,躲在角落里伺机‘逃跑’。” “孩子都不爱说话,不能跟老师正常交流,也没办法跟其他小朋友相处。” ......
这个时候需要家长积极跟老师沟通,告诉老师孩子性格有些内向,不爱说话不代表孩子没有注意听讲,正相反,他此时可能正在全神贯注地聆听和观察。 老师知道了孩子的性格类型,才能呵护好孩子的性格发展。 做“粗线条”父母,给孩子足够的耐心 “我在跟你说话,听见没有!为什么不回答?” “来,跟阿姨打个招呼!快点说啊!” ......
很多时候,你越是逼迫,内向的孩子就越是一言不发,于是你会觉得孩子“不走心”或者“听不进去”,但现实往往是,孩子可能还没想好该怎么去回应。 从孩子的思维特征上来看,内向型的孩子的脑回路往往要比外向型孩子的脑回路要长,在处理信息,他们也需要更多的时间。 当你让孩子跟别人打招呼的时候,他可能再想: “这个阿姨是谁?” “我都不认识,我为什么要跟她打招呼?” “我该怎样跟她打招呼?”
而在孩子还没处理完这些信息的时候,我们已经不耐烦了。 内向型的孩子,内心的情绪更加丰富,对自我的要求也更高。这就要求我们要做“粗线条”的父母,要少提要求,给孩子足够的耐心,以避免孩子因为压力太大,而变得更加敏感和较真。 功夫妈咪说: 内向的孩子冷静、爱观察、爱思考、有条理、专注力强……他们有他们的优点,是外向孩子所不能比拟的。所以面对他们时,担忧、焦虑是最不需要的情绪。 无论任何时候,作为父母的都要坚信:内向只是一种性格,并没有什么不好的。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理解,给他们更多的独处空间,他们才能坚定地迈出人生的每一步。 也请你坚定地告诉孩子,内向不是缺陷,更不是病,内向的人,同样可以绽放出美丽而又独特的生命之花。 |